上海港湾学校
SHANGHAI HARBOUR SCHOOL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
学校(签章):上海港湾学校
校长(签字): 陈 伟 平
日 期:2021年8月
目 录
上海港湾学校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6]37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2017]56号)精神,落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职[2016]45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自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职[2018]24号)和《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学校复核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职教诊改[2019]2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上海港湾学校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上海港湾学校制订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第二周期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
一、指导思想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上海港湾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精神,以上海市港航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牵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遵循“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为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围绕提高内部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提高育人实效,全方位和全员性参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促进学校全面建设和持续发展。
二、回顾与总结
上海港湾学校在第一周期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中,围绕基本要求,进行了学校教学目标链和标准链的打造。
学校层面,学校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要求,并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在此基础上,完成全校54个文件的完善修订等“立改废”工作。每年的制定十大重点工作和部门重点工作,并针对这些重点进行落实和考核。
专业层面,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紧跟产业结构调整,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合理的制定专业规划目标,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完成所有专业四年学制调整为三年学制;实现一个中高职贯通专业招生;开设新专业一个,并通过评估。
课程层面,基本完成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完善和修订。在课程子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多门校本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制订校本教材开发实施办法,根据学校规划纳入内涵建设预算,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上海港湾学校关于规范教师学期授课计划编写和管理的若干规定》、《上海港湾学校关于加强教风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定》等规章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不断发展并完善课程诊改制度及运行机制,促进专业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
教师层面,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在教师学历提升、继续教育 、企业实践、校本研修、教育科研、联合教研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学生层面,在学生管理方面,改变原有专业班主任为兼职班主任制度,并制定相关管理和考核办法。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研究和实践,学生获得感明显提升。
同时,在第一周期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项子规划还需进一步细化;专业优化布局调整上还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还需进一步深入;教师职称晋升通道与职业教育需进一步相适应;学生社团还需进一步丰富多彩等。
三、目标与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通知》精神,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以诊改为契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确保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条件完备,教学管理规范,制度运行高效,建设保障有力。
(一)总目标
以全面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三大“诊改”任务,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逐步建立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全员参与、全程落实、纵横贯穿、网络支持”的学校教学自主诊断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证制度。
(二)具体任务
1、学校层面,确立目标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制订各专业等相关的专项子规划。明确各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标准,形成目标链和标准链。依据目标链和标准链,通过对部门管理和专项工作的梳理,逐层分解为相应的具体年度、月度工作计划,从而促进按照标准的要求达到目标。
在梳理、补缺、优化和确立目标链和标准链的基础上,建立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2、专业层面,立足现实实际、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根据第一周期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标准,完善专业整体设计,修正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常态化、周期性和全过程化的专业整改机制。着重点放在针对第一周期中发现的专业结构布局问题上,在充分分析数据和深入调研的,提出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意见,并进行实施。
3、课程层面,聚焦课堂创新、深化教法教材改革
在注重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团队紧扣专业建设方案,根据各级课程建设目标和定位,制订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建设目标链和标准链,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效果。重点任务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加强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注重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加快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
4、教师层面,改善发展基础、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依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等多个维度,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质量标准,形成教师层面“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制订基于信息化数据平台的教师发展计划,并能实现动态监控,对照教师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控制点,检查师资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做出研判、提供预警、不断改进,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5、学生层面,立足育人根本、促进立德树人落实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制订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依据学生发展目标,学生制订自身的个人、学业、职业的发展规划,形成学生层面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6、技术基础,搭建信息平台、以数据驱动促进质量改进
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平台。数据实现源头采集、即时公开、共享关联。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运用预警,从而通过数据分析,查找不足,促进8字形质量螺旋常态化运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制度建设
(一)完善学校诊改运行机制
依据学校发展的功能模块,进一步梳理和明确各部门任务和职能、目标和职责、工作标准和流程,学校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质量管控制度及其相关流程,完善数据采集和管理制度、质量分析诊改制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落实学校规范发展、科学发展、目标发展。
(二)完善学校质量保证体系
在前期基础上,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完善“五纵五横”质量保证架构。通过各层面体系化目标、标准进一步完善目标链、标准链,经由螺旋上升落实和推进诊改工作。
横向 纵向 | 决策指挥 | 质量生成 | 资源建设 | 支持服务 | 监督管控 |
学校 | 规划、制度、标准 | 培养体系 | 资源开发、资产管理、校企合作 | 内控制度、数据平台 | 办学能力诊改、预警发布、质量管控 |
专业 | 专业建设规划和标准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资源管理 | 专业设置、教学运行、就业实习、科学研究 | 专业诊改 |
课程 | 课程建设规划和标准 | 课程教学实施 | 资源利用与教学实训等条件 | 教学设施设备管理 | 课程诊改 |
教师 | 师资建设规划和标准 |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 | 教学设施 | 教师进修与继续教育、考核评聘 | 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服务能力诊改 |
学生 | 学生素质培养规划和标准 | 学生发展与学习 | 生活与社团设施 | 生活保障、文化氛围、考核评价与过程控制 | 学校能力、学风建设、专业水平诊改 |
(三)完善学校诊改激励机制
在多年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推进校级、专业等年度质量分析系统,推进教师、学生年度总结质量分析措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部门、教职工考核与诊改相结合。学生评优与诊改相结合。
(四)完善学校诊改数据平台
进一步完善学校诊改数据平台,加强数据采集的便捷和有效性分析,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落实及时监控和及时预警,通过平台有有效数据的分析监控,对质量生成的各个环节进行过程性、周期性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及时改进。
五、组织实施
重点按照制度设计要求,做好从构建组织机构、实施步骤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构建组织机构
按照决策协调、质量保证、资源建设、辅助支持和监控监督等几个部分组建组织机构,以确保组织框架合理,保障切实有效。
决策层校党政联席会确定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辅助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学质量保证机构和教学质量监督机构开展工作。
实施层由分管校长、教研室、教务科、专业系部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和运行的任务部署和方案计划拟制,负责教学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工作数据的采集和统计。
监控层由监督控制相关部门组成。按照教育部、上海市和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等相关制度文件要求,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诊断、反馈和改进。
支持层由平台技术和其他服务等进行支持的电教中心、图书馆、后勤中心、资产科、招生就业办、工会等组成。
图1上海港湾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组织结构图
具体工作人员安排:
(1)、领导小组
组长:陈伟平 胡东铭
副组长:刘剑炜
成员:严南南 夏善黎
(2)工作小组
组长:刘剑炜
成员:王新慧 胡桂军 周立希 王莹 赵毅 林景
兰燕 宗爱芹 杨忠臣 李海文 廖志平
秘书:罗高美
(二)、构建改进螺旋
将教学诊改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在全校各部门工作推开,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结合各自特点和诊改需求,按照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规范要求,建立各层面质量保证运行机制。
图2上海港湾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图
(三)、实施步骤
上海港湾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从2021开始至2023年为期二年。根据具体任务和诊断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试行阶段(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
1、构建组织机构:组建学校教学工作诊改机构,成立学校教学工作诊改领导小组、工作小组。
2、宣传诊改精神: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学习专家专题报告材料,开展全员培训,开展研讨交流并做好问题清查工作。
3、采集基础数据:搭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数据采集和实时准确。
4、调研诊改方案:以问题为导向,初步制定教学工作诊改实施试行方案,各部门根据要求,制定目标,建立标准,开展诊断工作。
5、完善目标标准:梳理教学环节、教学保证和教学监督等各项相关工作的标准,修改完善标准体系。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
1、办学目标定位与专业发展规划(责任主体:校长、书记)
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确定学校港航特色的办学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市场需求调研,完善与对口企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办学目标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优化调整规划。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责任主体:专业、基础部主任)
专业和基础部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相关学校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等提供宏观的指导,为专业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3、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责任主体:学科带头人)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当前上海区域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岗位职责的新要求,各专业教研组坚持建设国际化、信息化、学做一体化、产学融合化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达到每门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要素实现多元化。
4、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责任主体:任课教师)
依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要求,修订教学质量标准,制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对教师教学育人的过程进行标准化规范管理,积极发挥中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
5、学生发展质量保证(责任主体:学生)
加强校园港航文化建设,深化学生的港航精神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数据库和诊断平台建设(责任主体:电教中心主任)
设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办公室,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构建教学诊断平台并编制教育质量年报,对教育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利于质量改进持续推进。
第三阶段:持续提升阶段(2022年6月——)
从2021年开始,以每三年为一个教学诊改工作周期,整体回顾2021-2023三年来的教学诊改工作实施情况,集中分析三年来的各项工作数据,完成阶段性工作总结,接受市教委专家进校抽样复核。然后进入新一轮教学诊改周期,结合复核意见,深入开展“三年周期循环、质量螺旋递进”教学工作诊改。
六、诊改步骤
1、自主诊改
各责任主体根据诊改精神方案,建立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进行自我诊改,并撰写自我诊断报告。
2、实施复核
复核结论分为:“有效”、“异常”和“待改进”三种,各责任主体根据复核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改进措施。
3、落实改进
学校根据认定的复核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4、复核运用
复核结果将纳入学校工作绩效考核和年度质量报告。
七、组织保障
1、正确认识和加强领导
加强诊改工作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建立诊改工作信息公告制度。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诊断与改进要“有先进理念是诊改的依归、树立目标是诊改的起点、数据平台是诊改的支撑和建立螺旋是诊改的基础”的正确认识。学校根据任务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将诊改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落实各项诊改工作的主体责任。
2、各项保障和有序推进
学校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从经费保障、人员配备和设施设备等方面对诊改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开展相关工作。突出重点、梳理问题、及时改进,按时及时有序推进各项诊改工作的实施。
3、严肃纪律和强化监督
诊改工作是落实十九大、国家和上海市有关精神,增强质量文化意识的大事,学校将严格纪律、严守质量监控,不弄虚作假。同时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及时公布数据,接受监督。
附件1上海港湾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责任分解表
诊断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提示 | 责任部门 | 分管领导 | 诊断结果 | 原因分析 | ||
规划目标 | 现状 | 主要诊断点 | ||||||
1 办 学 理 念 | 1.1 办学 定位 | 1.学校类型和层次定位 2.专业设置数量与结构 3.在校生规模 4.社会服务面向、类型、规模 | 1.在校生规模 2.开设、新增、撤消、停招专业数量 3.专业招生计划:面向、类型、层次、数量等 4.社会服务类型、规模 | 1.在校生总数 2.升学、就业学生占比 3.招生专业数量、结构 4.各专业学生数量分布及趋势 5.毕业生去向分布及趋势 6.各类社会服务数量统计及趋势 | 校办
招毕办 教务科 | 陈伟平 |
|
|
1.2 人才培养目标 | 1.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2.毕业生双证书平均获取率 3.毕业率 4.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5.毕业生平均就业对口率 | 1.当年毕业率 2.当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3.当年毕业生就业率 4.毕业生对口率 | 1.辍学学生比例及趋势 2.应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3.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及趋势 4.应届毕业生对口率及趋势 5.上届毕业生满意度及趋势 | 教务科
专业系部 招毕办 | 严南南 |
|
| |
1.3 素质教育 | 1.学校德育目标、内容、途径 2.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3.体质达标率 4.学生违纪率控制目标 5.创新创业教学建设 6.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 | 1.当年德育课程建设计划 2.当年班主任队伍建设计划 3.在校生体质达标率 4.当年学生违纪率控制目标 5.当年创新创业教学建设计划 6.当年标志性成果建设计划 | 1.德育工作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2.德育课程开设情况及其建设成果 3.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成效 4.应届毕业生体质实际达标率 5.当年学生实际违纪率 6.当年创新创业教学建设成果 7.已建成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 8.社会实践活动开设情况及成果 | 学生科 团委 | 严南南 |
|
|
诊断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提示 | 责任部门 | 分管领导 | 诊断结果 | 原因分析 | ||||||
规划目标 | 现状 | 主要诊断点 | ||||||||||
2 教 学 工 作 状 态 | 2.1 专业建设状态 | 1.专业设置数量、结构、特色 2.专业建设标准 3.专业教学标准 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5.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 | 1.专业设置、调整计划 2.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计划 3.各专业建设目标 4.专业建设、改革、竞赛、服务项目计划 | 1.招生专业数量、结构(新设、停招、撤销) 2.各专业在校生数量分布及趋势 3.各专业录取数 4.就业率低于市内同类专业平均值专业占比 5.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 | 教务科 专业系部 | 刘剑炜 |
|
| ||||
2.2 课程建设状态 | 1.课程体系建设规划 2.课程标准建设目标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4.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5.规划教材使用比例 6.校本教材开发规划 | 1.当年课程建设项目 2.当年课程标准制定计划 3.当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4.当年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5.当年规划教材使用比例 6.当年校本教材开发计划 | 1.完成课程建设项目数 2.已制定课程标准数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 4.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 5.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 6.规划教材使用比 7.校本教材开发数量 | 教务科 专业系部 | 刘剑炜 |
|
| |||||
| 2.3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 | 1.校领导听课、听说课人均次数 2.校领导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 3.同行评教覆盖面 4.学生评教覆盖面 5.社会评教覆盖面 6.实践项目开出率 7.以教学工作研究为主题的校党政联席会议次数 8.教学事故控制目标 | 1.当年校领导听课、听说课计划 2.当年校领导深入实践教学场所计划 3.当年同行评教覆盖面目标 4.当年学生评教覆盖面目标 5.当年社会评教覆盖面目标 6.当年实践项目开出率目标 7.当年以教学工作研究为主题的校党政联席会议安排 8.教学事故控制目标 | 1.校领导听课、听说课人均次数 2.校领导深入实践教学场所人均次数 3.同行评教覆盖面 4.学生评教覆盖面 5.社会评教覆盖面 6.实践项目开出率 7.校党政联席会议解决的教学问题数量 8.教学事故数量 9.学生迟到、缺课率(迟到学生人次/100生·周;缺课学生人次/100生·周)及走向 | 教务科 | 刘剑炜 |
|
|
诊断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提示 | 责任部门 | 分管领导 | 诊断结果 | 原因分析 | ||||||
规划目标 | 现状 | 主要诊断点 | ||||||||||
3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状 态 | 3.1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状态 |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3.师资队伍能力与水平 4.师资队伍培养提高 | 1.当年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2.当年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3.当年师资队伍教科研计划 4.当年师资队伍培养提高计划 | 1.师资队伍数量 2.师资队伍结构 3.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 4.教师培训类型与数量 5.教师在专业中配置数量 6.教师教研、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成果 7.外籍教师数量 8.教师企业实践情况 9.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 10.实践教学专职指导教师数量 | 校办
教务科 | 陈伟平 |
|
| ||||
3.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状态 |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3.师资队伍能力与水平 4.师资队伍培养提高 | 1.当年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2.当年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3.当年师资队伍教科研计划 4.当年师资队伍培养提高计划 | 1.师资队伍数量 2.师资队伍结构 3.专业带头人数量 4.教师培训数量 5.教师在专业中配置数量 6.教师承担校内实践教学学时 | 校办
教务科 | 陈伟平 |
|
|
诊断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提示
| 责任部门 | 分管领导 | 诊断结果 | 原因分析 | ||||||
规划目标 | 现状 | 主要诊断点 | ||||||||||
4 资 源 建 设 状 态 | 4.1 教学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状态 | 1.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 3.日常教学经费投入规划 | 1.当年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2.当年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计划 3.当年日常教学经费投入计划 4.当年师资队伍建设经费 5.当年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 | 1.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 4.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比例 5.教科研经费、教学改革经费预算执行 | 资产科
教研室 | 胡东铭 |
|
| ||||
4.2 教学资源建设状态 | 1.图书资源建设规划 2.共享信息资源系统建设规划 3.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 | 1.当年图书资源建设计划 2.当年共享信息资源系统建设计划 3.当年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 | 1.纸质图书总量 2.当年新增纸质图书数量 3.当年电子图书总量 4.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级、类型、数量 5.校本数据采集、管理与使用 | 图书馆
电教中心 | 夏善黎 |
|
|
诊断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提示 | 责任部门 | 分管领导 | 诊断结果 | 原因分析 | ||||||
规划目标 | 现状 | 主要诊断点 | ||||||||||
5 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 | 5.1 校企合作状态 | 1.校企合作规划 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规划 | 1.当年校企合作数量与深度 2.当年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计划 3.当年校企合作内容 | 1.专业覆盖面 2.当年合作企业数量 3.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比例 4.录用应届毕业生比例及趋势 5.企业捐赠数量 6.企业输送兼职教师数量 7.企业接受教师企业实践情况 8.校企合作研发成果 | 招毕办
教务科 | 严南南 |
|
| ||||
5.2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 | 1.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规划 2.学校章程 3.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等制度建设规划 4.教学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规划 | 1.当年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计划 2.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等制度建设计划 3.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计划 | 1.学校章程 2.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3.学校规章制度 4.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5.校园卫生与安全情况 6.学校依法办学情况 7.教学及学生管理人员数量与结构 | 校办 | 胡东铭 |
|
| |||||
5.3 质量监控状态 | 1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 2.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规划 3.教学督导建设规划 | 1.当年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计划 2.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年度计划 3.年度督导工作计划 | 1.质量保证制度及组织体系 2.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3.年度质量报告 4.年度督导工作总结 5.学校数据上传时间与质量 6.评教覆盖面 | 教研室
教务科 | 陈伟平 |
|
|
诊断项目 | 诊断 要素 | 诊断点提示 | 责任部门 | 分管领导 | 诊断结果 | 原因分析 |
6 需求方反馈 | 6.1 学生反馈 | 1.在校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2.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 | 招毕办 | 严南南 |
|
|
6.2 用人方反馈 | 1.上届毕业生对口率及趋势 2.上届毕业生转岗率及趋势 3.上届毕业生升迁率及趋势 4.新生报考原因分析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 招毕办 | 严南南 |
|
| |
6 需求方反馈 | 6.3 其他 | 1.区(县)级以上评审项目结果 2.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能力鉴定结果 3.区(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项目评审结果 4.区(县)级以上或市级以上行业组织师生竞赛获奖情况 5.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表彰情况 | 校办 教务科 招毕办 | 严南南 |
|
|
7 特色与创新 | 7.1专业改革状态 | 1.本校专业群建设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双证融通试点、品牌专业、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等方案及实施和成果) 3.开放实训中心星级,对内实训、对外培训、职业体验等人次和成效 | 教务科 实训中心 | 刘剑炜 |
|
|
7.2学生素质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状态 | 1.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 2.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主要成效和成果 3.最近一次参与“四大活动”(“星光计划”技能大赛、教学法改革交流评优、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情况和主要成绩 | 教务科 | 刘剑炜 |
|
| |
7.3国际化 | 1.国际合作交流成果和成效 2.师生出国(境)、国(境)外师生来访人次、成效和成果 3.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实施情况 | 校办 | 陈伟平 |
|
| |
7.4信息化 | 1.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运用成效 2.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主要成效 | 电教中心 | 胡东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