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6日,在院校领导胡东铭的带领下,学校外聘专家辛宝良师傅、管理系主任周立希老师、实训中心主任宗爱芹老师一行四人到海南港航劳务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了调研回访。
海南港航劳务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恒安劳务公司与我们学校有过三次合作, 2013年7月,有8位学员在我们学校实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集装箱装卸模拟操作,后赴上海罗旷码头进行实操训练考证。2014年3月至7月有两批学员共52人,在我们学校实训中心分别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集装箱装卸模拟操作,后赴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操训练、考证,合格率达100%。校企合作培训,意味着我们实训中心初步具备了对外培训的功能及能力。为了继续发挥学校对企业的辐射作用,制定更科学、合理、实用的培训计划,提升后续学员的培训效率,我们对企业进行调研,对前三批的学员进行回访,将培训工作做细、做实,尽最大努力为校企合作项目保驾护航。
我们参观了企业的集装箱码头,观看了集装箱装船作业,与现场操作队长、机械队长进行了交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辛宝良师傅一眼就看出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装卸桥大车很新,但吊具呈现出被多次碰撞后的沧桑,吊具框架、导板、锁头间隙太大。辛宝良师傅当即向两位队长提出建议:尽早进行吊具维护保养、修理,测试锁头剖断拉力试验。
我们与企业老总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公司的发展状态,去年100万箱的吞吐量,今年130万的吞吐量,明年与另一港口进行重组整合,计划达到200万箱,企业的发展,对操作手的需求量就相应的增多,学员们学成回来后,公司安排操作手以老带新,使新手更快地成长,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目前的就业形势,本科生不愿意呆在基层,都想进机关。对安全员的培养,企业采用挑选大专生或中专生,协助管理,经过基层一线磨练,再向上发展,形成人才梯队。机械维修方面,逐渐外包,但有的公司维护、机修资质不够,企业采取内部培养和外包相结合的方式,企业与海南技工学院合作办学,招收了两个班级80多位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企业师傅参与授课,学生毕业经过考核,可以直接到公司相应岗位上班。这种合作办学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企业的用人机制,我们学校的学生档次还是受到企业的欢迎的。
我们召开了座谈会,海南港航劳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恒安劳务公司经理、机械队长、操作队长、开港以来五个批次的操作手代表,共17人参加。
辛宝良师傅介绍了自己从事学员培训时的工作经验:每个学员的悟性不同,关键是带教师傅,多教学员现场安全,带教过程中教会学员现场预判能力。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最起码三年时间,但在企业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将工作态度认真,悟性高的、安全意识强的尖子手挑出来,在前方作业不忙的情况下,可以轮换上岗,几个月就能够单独上岗了。
座谈会上学员们流轮发言,提出各自的困惑:1)学习考试时的机型与港口机型不同,操作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场桥训练与岸桥训练之间的切换时间太短,一个机型刚适应,又换另一个机型,脑筋跟不上。2)岸桥的大车小车可以同时移动,场桥是否允许?3)带教师傅追求工作效益,没有按“二二一二”操作法做,给学员带来不好的影响。4)现场交接班,采用本子记录方式交接,对机械维修情况不能及时了解。
机械队长、操作队长提出他们的困惑:1)吊具锁头有没有报废标准?2)员工自从独立上岗之后,没有再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老的操作手有以验,但没有能与同事共享,如何组织培训?3)场桥师傅点指令,边操作边点指令,存在安全隐患,如何监控?4)集装箱分量超重,吊具超载时如何操作?
辛宝良师傅一一解答了他们的困惑,并应允,企业如有需求,今后可以帮助他们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为企业增效节能。
我们发放了学员调查问卷,通过“从学生身份到公司职员的转变最明显的表现”,了解学员的心理变化过程,责任感的建立。从“专业背景对工作的影响”了解学员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学以致用,通过“工作之余时间的安排”,来了解学员的学习能力与意识等等。这对我们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恒安公司经理对我们的座谈会很有感触,“自己琢磨三年,不如师傅点一点”, 要求操作队长在开班主学习会时强调操作要求,杜绝不好的操作习惯,要求机械队长加强设备维护与保养,消除安全隐患。
会后,我们走访了附近的学员第二批的学员班长,他思想成熟,有从军经历,劳动纪律强,在学员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与我们交流了学员学成后回公司的工作状态,思想动态,技术长进等。我们以老师、师傅、长者的身份与他进行了探讨,解除他的思想包袱,建立工作热情,坚定信念打好基础,将来独立上岗会少交“学费”,并希望他将工作热情、工作理念传递给其他学员。
通过调研回访,我们意识到,在培训过程中,除了操作技能的训练之外,职业思想的教育也很重要,对企业来讲“态度决定安全,细节决定效率”。
院校实训中心
2014/12/9